成功案例

人民日报评论员:筑牢民族团结基础,共创光明

作者: bet356体育官方网站   点击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25-10-26 11:03

原标题:筑牢民族团结基础,共创光明美好未来(人民视角)(一)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。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。 “要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”,“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”。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。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庆典,鼓舞人心、振奋人心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17年11月召开8月29日学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和发展促进法(草案)》,指出起草本法的目的是修改中国民族团结党的基本民族法。 “中华民族是一家人,齐心协力,共筑中国梦。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,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。”这一愿望和目标的实现,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。今年以来,我们率先披荆斩棘,有效应对部署、部署、压制,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,打破了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,极大鼓舞了民族精神。 “十四五”时期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困难、克服困难,打了一场又一场战役。每一次战斗,都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、激烈斗争的结果。一部中国的历史,是一部各民族融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,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创造、发展、融合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。回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,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,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、历史必然”。站在决胜“十四五”、谋划“十五五”的关键节点,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、民族团结的基础、精神力量的灵魂。 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既是最困难的,也是最伟大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,就有了战胜困难、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厚力量源泉。(二)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、团结更牢固的命运共同体,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实基础。小城镇体现了制度优势。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,从种植菌草固沙致富,到发展闽宁工业园,30年来不断谱写闽宁“山海情”新篇章。去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.9万元。 “闽宁草,快乐草,共产党好,还是社会主义好”的顺口溜依然在至今还念诵着。一款增强道路信心的游戏。贵州榕江县“乡村超市”上演侗族琵琶歌、瑶族杵舞、苗族芦笛舞等。 “四德”乡村公路连接着全国各地的人们。特色菜肴热销,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深受球迷喜爱。 有人感叹:没有社会全面有序、全民健身带来的“双繁荣”,就不会有赛场内外流行的“最耀眼的民族风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没有一个国家掉队”。这是由中国现代化方式的中国特色决定的,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。 “守北斗星不迷路,跟随共产党寻找幸福”。来自一代又一代的干部推动新疆、西藏扎根西部奉献青春,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同国家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推动东西部协作对口援助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……过去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前行、谱写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 图片。实践已经充分证明,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领导者,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脊梁。只有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各族人民才能幸福安康,实现伟大梦想。今年4月,在主持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,多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指出,在统筹推进“十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一定要不忘初心,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观,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,促进共同富裕。 “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强邦的伟大光辉,是历史的逻辑必然、初心愿望、道路必由之路。面向未来,在党的领导下,各族人民同心协力、同向奋斗、共同前进,一定能够描绘出美好现实的宏伟蓝图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实现中国梦, 我们必须凝聚中国的力量。这是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时候。”只有着力消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,筑牢维护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,才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是更加强大的团结和发展的力量。数十万各族干部群众与沙海奋战40多年,终于完成了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沙防护带工程。这一人类荒漠化防治史上的奇迹,是各族人民集体努力、团结协作创造的。新时代以来,从举世瞩目的生态文明建设到流通科技创新的流动,56个民族用汗水为建设繁荣的中华而奋斗。为社会稳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 2012年至2024年,新疆GDP年均增长7.0%,地区人均GDP现价增长1.3倍;西藏运营里程将从701公里增至1359公里,人均用电量增长162.89%。保持社会活而不乱、活跃有序、协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。高水平的质量安全发展,使我国发展焕然一新。 1951年,云南普洱地区各族人民宣誓,按照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立誓碑,宣示“一心一意,团结到底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誓死保卫祖国”。“奋斗吧!”2024年9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子孙后代回信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,强调“希望你们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”,从“六州同风,九州共享”到“荣辱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”。 生死与共”,在辽阔、美丽、富饶的土地上,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家园,那就是中国;众志成城、奋力拼搏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,人们能够“如浴室满厕所般连枝”,为中华民族的认同凝聚更多根本性的、更深层次的、更多的精神力量,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认同、民族团结的根源、民族团结的灵魂。 “中华文化是脊梁,文化是各民族是枝叶。只有根深枝繁的新疆高原,几十年来,内蒙古婆罗门毛勒多才能半天到达北京的超市货架。麦子,祖国就是中国”……中华文化生生不息,家国情怀不断传承。因为新的时代,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凝聚全国人心的精神力量,为祖国、为祖国、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。